砰!10月27日上午9點半,金鄉凱盛大集上,隨著法槌敲響,圍觀群眾瞬間安靜下來。“現在開庭……”兩根竹竿挑起一面“金鄉縣人民法院農產品巡回法庭”的條幅,幾張桌子三面擺放,一場“大蒜案”開庭了。
“農產品法庭的全稱叫‘金鄉縣人民法院農產品交易糾紛審判法庭’,專門審理涉及農產品的買賣、倉儲、運輸、加工、種植等糾紛案件。”金鄉縣人民法院農產品交易糾紛審判法庭靳法官說,法庭成立于2020年5月,辦公地點就設在凱盛農產品交易市場,因審理的案子多涉及大蒜,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大蒜法庭”。
去年底的一個案子令人哭笑不得。兩人合伙收了103噸大蒜,到手不久趕上價格下跌。眼看生意賠錢,雙方都稱貨是給對方收的,要求把自己投的錢還回來。一來二去,兩人鬧到農產品法庭。調查、取證、調解、立案……正當法庭全力解紛時,不想蒜價又漲了兩三倍。二人又反稱貨是自己的,原告申請撤訴。
“撤訴可以,但要做個筆錄。”農產品法庭并沒輕易同意請求。靳法官說,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價格,農產品法庭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因人因事辦案,這次如不讓雙方保證“合理經營,不再上訴”,很可能產生累訴,雙方將承受更大負擔和損失。“看似麻煩了些,實則是在最大限度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靳法官說。
去年夏天,金鄉縣人民法院農產品交易糾紛審判法庭工作人員在金鄉大蒜國際交易市場開展送法進市場宣傳。(□資料圖)
金鄉大蒜儲存加工企業1800余家、冷藏能力超400萬噸,外地經銷商往來頻繁,農產品交易糾紛常見。農產品交易糾紛法庭對全縣農產品糾紛集中管轄,制定《金鄉縣人民法院涉農產品交易糾紛案件審理規范》,統一裁判尺度,規避了同案不同判、效率不高等問題。
“我的大蒜要被別人賣掉,你們快幫幫我吧!”9月底,大蒜經銷商何經理急匆匆地扎進了農產品法庭的辦公室。前期,他將收購的大蒜儲存在當地冷庫中,準備等價格達到預期后再銷售。收蒜時,他自身難以負擔大額資金,就找到冷庫方為其進行了有息質押借款。沒想到,一度走高的蒜價猛然下跌,導致庫中大蒜總價低于質押借款額。冷庫方為了保全自身利益準備賣掉這批大蒜。
“斷然處理別人的大蒜不僅影響個人聲譽,還會引起諸多爭議。不如再等等行情,價漲了大家都受益,價跌了再讓經銷商補齊庫方虧損。”農產品法庭聯合威信較高的大蒜協會出面調解。很快,何經理湊齊資金補上了差價,才平息了糾紛,保住了大蒜增值的希望。“農產品法庭講法又講理,是咱市場上最公平的一桿‘秤’。”何經理感慨。
“別看大蒜、辣椒等農產品單價不高,但不少倉儲、采購糾紛的涉案農產品重達數千噸,一個案子的標的就可能達到上千萬元。”靳法官說,農產品糾紛的解決講求“爭分奪秒”,如果晚解決一天,價格就可能上漲或下跌,農產品也會出現腐爛變質等情況,影響當事人的權益。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王騰飛的案子還告訴我們,農產品法庭不僅沒有停留在“低頭辦案”的階段,還承擔起了‘優化營商環境、服務地方經濟’的責任。”金鄉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馮女士表示。目前,他們已在農產品交易糾紛法庭建立司法建議形成機制,法庭會根據案情分析背后普遍問題,定期向當地政府提出司法建議,優化市場秩序和營商環境,讓“大蒜法庭”更好地服務農業,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于大眾網,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1刪除。
|
![]() |
![]() |
![]() |